只有通过执法之吏使法的规范变成实际,法才能起到治世的作用。
进入专题: 法院院长 。心态平和度要高,要自觉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这项工作推行以来,共完成48个课题,推动了80多项成果转化。立场坚定统揽全局,切实担负起确保法院正确政治方向的责任。分散,就是司法权虽属于法院,但由具体的法官分散行使。针对看不见、管不到、受不了的特点,院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管到所有具体案件,而是要遵循审判权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司法活动的特点,完善审判管理机制。因此,各级法院办案压力巨大。
在开放、透明的信息化时代下,法院作为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机关之一,极容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焦点。又要通过审判、执行岗位法官配偶为律师的一方退出的职务回避等制度建设,加强制度约束。报告将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作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目标追求,体现了党对提高立法质量的严肃态度。
报告将上述引导的目标,定位为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持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报告明确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重点,旗帜鲜明地放置在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上,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报告强调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宪法这一根本法崇高地位的深刻认识。
着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报告在强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同时,首次提出统筹立改废释纂,特别是提出纂,将其与立改废释并列,体现了党对法律编纂工作尤其是法典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司法权力运行,体现了司法活动应当守法遵纪合规的要求。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充分强调了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报告将法治地位提升到历史新高度,在谋篇布局上将法治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成就作出高度评价,就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战略部署,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奋斗目标,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执笔人:孙佑海)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法治 。持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报告要求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旨在以科学严密的监督机制,倒逼行政执法能力的全面提升,进一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
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
严格公正司法 提出严格公正司法的明确要求。秉持从实际出发、重点为先的原则,将立法资源优先配置在实践和形势最需要的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作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政治宣言,是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一份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里程碑式文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那种认为强调个人的健康责任就是放弃政府对个人和公共健康所承担的职责的看法显然是一种误解。为此,国家卫健委和各地人民政府及相应专业机构发布了一系列居家隔离指南、新冠用药指南、互联网医疗、强化基层发热门诊建设、家庭医生和村医作用、药品配给等一系列指导文件,为自我和家庭防范、自我药疗和康复提供科学指引。因此,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健康权具有双重涵义。在这一意义上讲,在强调个人生活方式是个人自由的时候,也要明确个人行为对他人健康和公众健康所应负有的义务。
进入专题: 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虽然在疫情防控的新阶段,行程码、核酸检测等防控手段在大多数地方已经不再是强制性要求,但是除了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需要接受法律的惩处外,对于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但却不符合疫情防控规律也影响他人和公众健康的行为,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应的行为指南,进行引导和教育。
为此,法律也有相应的强制性规定,比如公共场所控烟、禁止酒驾、不得乱丢垃圾等。健康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疫情防控不仅依靠社会层面的严格管理,也要依靠每个公民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科学的社交礼仪的建立。因此,强调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法律原则并非推卸或减少国家和社会及专业机构的责任,反而是进一步强调这些机构的职责、推动这些机构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而转化其服务方式。
推动政府及社会专业机构转化服务方式 在当前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的新阶段,个人自我防范、自我药疗、自我康复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自我为主的防控和治疗并非把所有责任和工作交给个人,而是改变了原来主要依靠社会层面从上而下的严格管控模式,需要发挥每个公民的自觉参与、自我防范和治疗的作用,建立新的符合新冠病毒变异特点和疫情防控规律的新的全方位防控的模式。提要:健康权具有公共属性。随着工作重心转移,疫情防控的主要措施已从原来在社会层面上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转换为个人感染后的自我药疗、医疗救助和康复以及对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在国际上,《国际卫生条例》规定在大流行期间可以采用疫苗护照,即没有接种国际认可的疫苗就无法入境要求提供疫苗接种证明的国家。
在这一意义上,在与社会中其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时候,个人也需要保持必要的健康社交礼仪,维护他人健康和公共卫生。其三,尽管个人健康由个人决定,但是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因此也是社会人。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在特定场所出示健康证明、感染者居家隔离等更多的防控病毒传播的措施也成为法律许可的必要之举。此外,调配医疗资源、强化对重症患者的救助、强化分级诊疗和院前急救机制、规范药品使用等措施,是各级政府在新形势下必须承担的责任。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第六章健康促进在提出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基本原则的同时,用大量条文规定了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责、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宣传等机构、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用人单位应当为保障个人健康做什么,充分体现出健康权是积极人权及公共属性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积极权利,即需要公共卫生和医疗等卫生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员及其服务才能得到圆满的实现,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保障个人健康权建立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其次,个人健康状态又汇集为整个民族的健康状态。从维护公共卫生角度讲,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由个人自行选择,但不得侵犯他人的健康权,不得破坏公共卫生。加快退烧药等药品的生产保障、建立合理并有序的药品供给新机制,也是更多政府部门需要落实的紧要任务。来源:原文刊登于《上海法治报》1月18日B7版法治论苑。
个人是否吸烟、饮酒、聚会,及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往往是个人自身的决定,他人不得强行干预。个人也要树立健康、科学的社交礼仪,改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也不健康的人际交往陋习。
每个公民的自觉参与和积极作为成为新阶段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这些构成了健康权的社会属性,即接受帮助和承担必要对自身、他人和公共卫生的义务。
在疫情趋于严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也可以采取限制聚集等措施。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健康权有双重涵义 强调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是否就会减少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呢?回应这一问题应当建立在对健康权、公共卫生特点和规律的分析的基础上。